UNADJUSTEDNONRAW_thumb_14c2

 

前言:

現今各種設計風格的興起,低調奢華、北歐、工業、巴洛克、極簡等風格推陳出新,使許多人在選擇適合自我風格時常會遇到選擇障礙,其原因很簡單,就是無法定義風格,乃使創新多成了無法以統一、完整、流暢地言喻及文字敘述的「風格亂象」。

 

UNADJUSTEDNONRAW_thumb_14e8

 

我們可以從茶開始說起,它一直是亞洲從古至今的飲料,而「道」則是飲茶時的儀式,中國有陸羽所著的茶經,日本的飲茶文化則由中國遣唐使所傳,當時還是宗教儀式或入藥使用。而現代的所有文化美學,多少都與茶離不開關係。

 

UNADJUSTEDNONRAW_thumb_12de

 

關於茶道的審美哲學,早期源自「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的佛教偈語,闡述著人應排除世間一切罣礙的內心禪學,陸羽於茶經則以「精行儉德」四字為中心,透過製茶、煮茶、飲茶等流程,找到自我內在課題,加強並持續提升;日本的茶道則依著中國的禪學,排除了「物」的特徵,衍生出獨特地審美思想-「侘寂」,它與佛教所提出的禪有所不同,這裡注重自我生命歷程、所有細節與自然之間的距離,那模糊曖昧的關係,可說是難以體會卻又是侘寂的入門基礎,「不完整、不完美、無常」三點要素。

 

UNADJUSTEDNONRAW_thumb_13bb

 

個人因長期關注千利休與池專坊好這兩位安土桃山時代的美學巨擎,對我而言,他們對於「侘寂」美的定義,很深層且賦予人與自然間全新的關係,並跳脫單純地物質審美,添增了欣賞憂鬱、陰翳等,本於自然與人造間所產生的每個細節,同時以保持謙虛,以尊重過去、微弱、孱弱,只要接受自我年齡於身體的作用,那麼就可以體驗與發現事物更多的美。

 

UNADJUSTEDNONRAW_thumb_12a7

 

侘寂與西方美學的完美完全相反,它思想中的智慧,來自於和平、非英雄性、非短暫,是一種恆定的週期,承禪宗原本的意義,侘寂成了日本對於生命、美學等哲學的基石。我們不應該單獨將侘寂,當作一件事或某個特定意義來看待,而是該把字拆開來看,「侘」:形容著人於大自然中所承受的苦難與孤獨,而在此思想的發展下,它帶有著苦澀與甜蜜的憂鬱感;「寂」:可形容著人或物,瘦弱、枯萎、寒冷、孤寂等狀態,同時觀賞且強化物件上的磨損及生命的消逝,是積極地接受無常與時間流淌的跡象,例如金繼(金継ぎ)就是寂的眾多代表之一。

 

UNADJUSTEDNONRAW_thumb_12ef

 

生活從古至今,物件的形式、作用、樣式不斷增加,而以方才上述的日本美學哲思,承接著日本神道泛靈論的「自然觀」,並於其中產生新的意義,相較其他文化來得深遠,所以西方對於美的審視往往來自於物體本身的呈現,而日本的審美則來自「狀態」於物體上的作用,這些所謂的作用,不論來自環境、時間或人,它都會產生出另一種全新的樣貌,例如:風的吹蝕會使石頭從堅不可摧,轉為清瘦脆弱的搖搖欲墜;雨的噴灑會使木頭從鄉鄉而飽到殘屍敗蛻,並於其中餵養的苔、菌菇各種生命;器皿,則因人的觸碰留下油脂,逐漸暗沉或油亮,或是方才所說打破後的痕跡,這些都是外在介入物本身的時間,被使用且實際「活」著的代表,柳宗悅曾於《工藝之道》中說,「生活就是要刻意追求簡樸之風。良好的器物若是過於華美,就會流於俗套。優良的質地、合適的形態、淡雅的色彩,是確保美的要素,也是耐用的性質之一。當器物失去實用的價值,同時也就失去了美。」又說「“擺設”之所以醜陋,是因為其不是實用品。」正因如此,空間中的物件,不應該只淪為某個角落的擺設。

 

UNADJUSTEDNONRAW_thumb_13e6

 

人類的居住之所經過千萬年的演變,成了現在以物質構成多元且富有色彩的空間,不論它的材質為何,仍會以眾多風格所定義,並從中演化出各式各樣相對應的物件,但這樣的方式不僅喪失了空間風格,同時也會使場域開始變得華麗、過度豐富,甚至過度裝飾,如此一來,會使人的精神單純成為「空間的使用者」,而非「共生者」。如以侘寂的哲思來看,它將以「人造」、「自然」、「隨機」三者融合後,最大化地呈現「美」應擁有的智慧。千利休是將侘寂精神呈現最淋漓盡致的一位,他以農民生活最常觸碰的生產工具,如碗、盆、勺等,拿來研究後,請工匠製成各式各樣垂手可得的器皿,塑造出一種人人皆可了解的「茶文化」,也因為北野大茶湯、大德寺山門人像等,緩緩地為他植下令豐臣秀吉不悅的各種罪。在他切腹之前,以茶室與其庭院的體驗流程代替文字,闡述侘寂,將品茶的過程縮在狹小的建築中,且置於充滿自然、蜿蜒步道、盞盞飛石等,以茶連結自然;以人連結非人,如器物、動物、植物等,訂定出「和、敬、清、寂」四個精神,讓人體驗人、自然、人造物間的必備含義,且缺一不可。

 

PC260259

 

「和」:透過茶,使自然的氣味、溫度、濕度等合而為一;「敬」:狹小的空間中,不論主客、環境或物件,都需要對彼此尊重;「清」:藉著當下排除心中雜念;「寂」:則是追求悠逸閒薄之意。這是一種進階的過程與學習步驟,若能從認識到理解,循序漸進地將其內涵融入身體,那麼「少即是多」這句話的意義,就不再只是欣賞建築專用的詞彙或代表建築大師 Ludwig Mies van der Rohe 的名言。

 

PC270326

 

「極簡」,起源於60年代-極簡主義(Minimal Art),它的出現目的於消彌作者單方向傳遞理念的壓迫性、強迫性,並將符號表現降至最低,讓使用者或欣賞者在主動地理解後,成為思想共創的一份子。這與「侘寂」的意義並不一樣,且理解的方向也截然不同,所以並非將空間設計、調和、整理成為空無一物、擁有簡單線條、部分枯物裝飾或破損窳陋的角落,就能代表侘寂或極簡,這都是由表及里的閱讀方式,對其發源者皆是不公平的閱讀與傳遞。

 

UNADJUSTEDNONRAW_thumb_14e1

 

不論你愛上哪一種美學理論或哲學,它都是最適合你,閱讀及丈量自己與世界距離的方式,因為當你呼出第一口氣時,美就已經出現在你的身邊,並感動著所有人,那種奇蹟般藝術,創作就是「生命」。

 

諾貝爾曾說,「生命,那是自然給人類去雕琢的寶石。」

 

那麼我往下接著說,「美學,則是傳承給眾人去雕琢生命的工具。」

 

arrow
arrow

    何熊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