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以前在忙到某種程度,總會雙眼無神地盯著某個角落發呆嗎?沒錯,那就是放空!但本次討論的不是如何讓自己腦袋空掉或變成兩眼無神的死魚眼,而是教大家如何尋覓「放」空腦神經壓力,並真正從中獲得休息的方法。對許多人來說,妥善以及充足地睡眠可以帶給我們最有品質的休息,其實有許多文章談過,真正地休息不是只有睡眠,而是必須雙管齊下,因為睡眠可以帶給我們的是「肉體」上的休憩,而非腦子,那們要如何才可以真正的讓身心靈,同時得到休息呢?

 

 

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這一句老梗只適用於肉體上的休息,那麼該怎麼做才可以讓心靈得到適當的休息,其實在18世紀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泰戈爾的一句話中可以尋得線索,他說,「休息與工作的關係,就像是眼瞼與眼球的關係。」個人認為,在21世紀應該要將他這句話中的「休息」改為「生活」,才能符合現代人所需的休息。因為在不斷動腦的工作場合裡,邏輯思考與尋找方法會逐漸變得緩慢,簡言之,大腦是另一個需要休息的存在,它因好奇而存在,也因好奇而疲倦。忘了在哪篇文章中讀到,一位佚名智者曾說過「一個好好過生活的人,他的時間應該分做三個部分,勞動、享樂、休息或消遣。」不知道你是否從這句話中發現所謂的勞動,應該是生活中的1/3,另外2/3都是現在常被人忽略,或是被認為不該太多的部分,也恰巧是這一部分,可以充分讓我們的心靈獲得能量的補充。簡言之,適時讓自己跳脫慣性生活及工作,就可以讓腦袋獲得本該擁有的休息,並重新填充能量去面對下一場挑戰。

 

 

只要把握以下三項重點,就可以充分地讓自己的腦袋瓜重新獲得能量,甚至比以往來得更靈活~

 

  1. 社交

前一陣子有一篇文章述說著聰明的人絕對不參與社交活動,其實不應該這樣誤解聰明人,應該是說他們以選擇性為前提社交活動,並與部分的人深交。我贊同“過度”地社交的確會造成心靈的掏空,但這也是因人而異,許多人也因社交而獲得許多新的能量或想法,且足以創造全新的工作型態,其原因是在大量的活動中,新的議題可以挑起好奇心,那光這一點就足以喚起你對於某件事物的動力,那也是心靈休息的開始。

 

 

  1. 閱讀、聆聽、視覺

「跳脫現況」可以從閱讀開始,因為閱讀可以透過文字啟動腦中的聯想,並逐步促成畫面的呈現,遂可讓腦中不斷填充與日常慣性相異的知識、觀點、畫面與詞句,這些看似破碎的思緒卻是可以累積成往後銅牆壁壘的磚石。蘇格拉底曾說過:「美是上帝的微笑,音樂是上帝的聲音。」這一句話可以加強柏拉圖對音樂的看法,他認為能夠使每個年齡都得到歡喜的是樂器譜奏出的聲響,不論是哪一類型的音樂只要從揚聲器中開始響起,空間氛圍就會頓時轉變,個人認為音符是心病最好的藥引子,亦是醫治腦神經的催化劑。擁有相較前兩者更強烈的藥效就是電影,電影、影集是將文字轉為畫面,搭配聲響、音樂的輸入,排除腦袋思想生成的過程,成了最直接的排出,並有效達成欣賞後的咀嚼與反芻過程,屬於較為強烈的介入與灌輸,卻可於短時間達到放空的效果。

 

 

  1. 旅行

說到旅行莫要覺得每次都要跨越海關才可以算旅行,安排半天或一日無所事事地去某個地方漫步,嘗試沒有買過的當地小吃;踏進以往不會去的店家;踏訪不曾拐過彎的巷弄,都可以稱之旅行,只是這些動作都在台灣發生罷了,畢竟不是每個人都可以一直出國,但可以從身邊環境去尋覓足以一舉跳脫固態人生的個人方法,如果能夠熟捻地讓自己適時地斷線、釋出,就算是去樓下便利商店買東西也可以邁向放空的目標。

 

 

或許對現代人來說「放空」仍是一個艱深的課題,因為慣老闆總會在下班後來訊息跟催工作進度,但在放假時讓自己的身心靈同時獲得撫癒,並得到充分地休息,卻是每個人不可缺的動作,接下來需要面對的即是好好地了解自己並對症下藥。為什麼是說對“症”,若將人分視覺、聽覺、動覺三個學習族群,若非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反而會造成自己在休息上的壓力,所以我們仍需好好地了解、認識自己,不論是喜好或是自己的身體,都會成為我們朝向好好放空的第一要素。

 

下次我們可以來聊聊認識自己與自戀。

 

arrow
arrow

    何熊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