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久以來「自戀」一直都是被污名化的詞與個性,個人有著與現代社會對於自戀相搏的看法,佛洛伊德曾經提過關於「原始地自戀」概念,其概念來自於每個人還在母親身體裡的感受,若仔細其感受,應該開始先從「自己的聲音、母親的體溫、陰翳地光線;母親的聲音、漸漸感受自己的體溫、微量的光線;父親的聲音(還現場的醫生與護士)、寒冷地空氣、過量地光線」,以溫暖地子宮為起始點,直到接觸這既冷漠又美麗的世界,甚至要過了30年才會懂得被孕育的10月懷胎,是如何被雙親膽戰心驚地保護著;出生後,又是怎麼樣被捧在手心當寶貝,然在長大的過程中,他人的觀點與價值,讓我們逐漸地迷失在主觀的洪流裡,且睜著眼看著自己朝著混沌的世界走去。德國數學家兼哲學家哥特佛萊德·威廉·萊布尼茲(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曾經說過:「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那麼為何不能徹底了解自己,並先愛上自己,而選擇與別人一樣或過著相同的日子?

 

 

個人認為「自戀」只是個認識自己與瞭解深層自我的過程,且成為可以依據的標準,提供我們朝著親手以拋物線丟出的目標前進。若認真敲算生命誕生的機率,從精子時,不斷向上追究到曾祖父輩,直到成功受孕而生成了現在的我們,機率近乎幾億載的百分比,若不斷地往前追溯到先祖,那機率不知該怎麼計算,由此看正坐在螢幕前閱讀在下淺見的每一位,都已是這世界的奇蹟了。亨利·大衛·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雖然說過:「生命並沒有價值,除非你選擇並賦予它價值。沒有哪個地方有幸福,除非你為自己帶來幸福。」並非說著「生命」沒有真正的價值,相反地是過於珍重以致無法計量,且這樣的奇蹟成為日常時,那麼生命的價值是被沖淡,甚至忽視,遂所有人都須透過雙手去錘煉生命的厚度,而非盲從鍍金。

 

 

 

當大家都說我們需要愛自己,那該用什麼方式?才是真正地寵愛自己,這個動作絕對不是逛街血拼的藉口;也不是縱大吃的理由,而是種督促自己需要發自內心地去瞭解,優點、缺點、喜惡、恐懼、慾望等亮面與黑暗面的自我人性,且面對並承認自身全部,去認同、去發掘、去順從,就像電影《Yes Man》中所說:「改變從意識中出現 但是意識又是從何而來的呢?」影片中的答案是來自“外界“,並用說YES進一步控制生活,其實這只是增加了生活的可能性,而不是出自於真正地了解,直到卡爾失去艾莉森,他才明白說出三個字母的組合音非常容易,但順從自己內心最深層的渴望,並面對自己的恐懼,是最困難的部分。

 

 

認真尋找一個從未見過的自己,並非難如登天,且認同她/他,方能知道自信與喜悅的源頭,且妥善地運用專屬於自己的力量,用力地去喜愛擁有正反面的「我」,利用這股與他人不同的氣息去營造個人形象與品牌。法國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安德烈·紀德(André Paul Guillaume Gide)曾經苦口婆心地說過:「寧可讓人討厭真實的你,好過別人愛上虛偽地自己。」愛自己不會有敵人,所以不用擔心自戀是反教材,適當地自戀可促進氣場猶如裂紋擴散效應膨脹;過度地自戀只會逐漸陷入另一種盲目。懂得自戀、自愛的人,才懂得浪漫,這可不是我說的,而是王爾德碎念的,畢竟人生只有一次好好地認識、戀上、愛上自己,百利而無一害,且唯擁有自信的人,才會成為閃閃發光的存在。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生活美學 自戀 心靈
    全站熱搜

    何熊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