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人會比景點重要呢?原因真的非常簡單,大家是否記得小時候有部電影叫做《托斯卡尼的艷陽下》,片中義大利人的熱情、燦爛、開朗、浪漫等諸多迷人個性,使女主角 Daine Lane 從失婚族的悲痛中走出,過程中當然免不了踢到鐵板,或遇到有的沒的神奇事件,導演 Audrey Wells 透過畫面將義大利魅力淋漓盡致的散發,就像義大利男女身上那無法抵抗的費洛蒙般,不斷地吸引著我們的目光,另一個從這部電影給的啟示就是「溫暖地笑容,終究可以融化頑固的心靈」。
 

 

 

到義大利旅遊最吸引人的行程除了建築、時尚名品之外,因為個人物慾較低,重視「心靈價值」超過價格,遂使散步這選項成為最緊要的行程之一,這是個不用買東西卻可以帶給你無限感動的方式,但不要忘記散步時,一定要捨得花的費用就是品嚐下午茶。進到咖啡廳裡此起彼落的點單聲,唯一相同的音調就是「caffé(嘎費一)」,大多數人都會選擇戶外的座位,店內的座位大多都還會有空,所以不用擔心沒有位置。米蘭、羅馬、佛羅倫斯這三座令人嚮往的浪漫城市,除了時尚、藝術、古剎等,最美麗的畫面仍然是在於城市各個蜿蜒的街角,那偶發的故事與畫面有時能深深觸動我們內心最柔軟的那一部分。

 

 

 

記得第一個在旅途中給我啟示的人,是在氣溫高達34度的米蘭9月下午所巧遇,那時我正在享受獨處的美妙時光,那是在米蘭大教堂旁的威尼斯街(Corso Venezia)上的COS門市,欣賞著當季衣服時,一位平面設計師突然向我搭話,聊了許多關於視覺、美麗、浮華等設計現象,兩人暢談的過程中,印像最深的是他跟我說義大利有句諺語:「La bellezza pura non è bella, gli Stati Uniti sono piacevoli.(單純地漂亮不算美,令人愉悅地才算美。)」個人覺得他說的一點都沒有錯,美麗的事物如無法帶給你更多的感觸或愉悅,那麼它也只是被生產出來的物件罷了,倘若人在空間中的流動,可以串成一本故事書,那麼應該會是有趣的繪本。

 

 

第二位則是在羅馬的特萊維噴泉池(Fontana di Trevi)所遇到的普吉賽人,那日夥伴們一樣說著因為陽光太烈,需要來場午睡,又給我機會可以在自己家附近閒晃,出了門,先是跟門口印度人開的水果小販買了桃子潤潤口,一邊走一邊細細品嚐它的甜與路人的各種表情,喧鬧的噴泉旁此起彼落的歡笑聲,一堆遊客背對著池子向後拋出每個帶著願望的硬幣,並期盼大大小小的祈願都會在那輕輕地「咚!」一聲入水後實現。許願噴泉池旁的小教堂-聖溫切佐聖亞納大削教堂(Sant’Anastasio de Trivio),這裏是法國樞機 朱爾 · 馬薩林(Jules Cardinal Mazarin)委託 小馬提諾 · 隆基 (Martino Lomghi the Younger)所設計的巴洛克式建築,那擁有豐富動態的雕塑立面中,除了包含馬薩林樞機的牧徽,山牆下方則意外有兩位裸露豐腴上身的女性依靠在裝飾柱旁,據說一位是馬薩林的姪女,另一位則是路易十四的情婦,曼妙的女性軀體為建築的立面添增了圓潤地曲線。後來看了教堂裡的簡介才知道,這名不見經傳的教堂竟保存了25位教宗的心臟,雖是奇怪的收藏,但也是賣點。

 

 

參觀完剛跨出門口就瞧見跪在地上的婆婆,正對遊客們乞討著,但少有人丟下硬幣,他們選擇了將這些金屬投入許願池中的慾望,勝過了施捨。教堂內的幾位志工甚至碎唸著「Many gypsies are crooks, but not good to get her out.(吉普賽人大多都是騙子,但又不好趕她走。)」聽完不知為什麼有股莫名地怒氣,促使右手抓了口袋裡僅有的幾枚硬幣給她,放下地瞬間只聽奶奶說到,「Be not judges of others, and you will not be judged. For as you have been judging, so you will be judged, and with your measure will it be measured to you.(你們不要論斷別人,免得你們被論斷。因為你們怎麼論斷別人,也必怎麼樣被論斷。你們用甚麼量器量人,人也必用什麼量器量你們。)」

 

 

當時我以為那只是老婆婆隨口祝福或是送的一句話醒世語,就像西門町的口風琴伯伯,每當收到硬幣都會說「祝你身體健康」。後來分享這個故事給朋友聽,他說這句話是引自《馬太福音》的其中一段,我聽到時寒毛直豎,因那教堂志工所鄙視之人,竟是最虔誠的信徒,且能因當時的處境信手捻出一段福音贈與他人。

 

「旅行」就如「冒險」,古代的旅行除了踏訪未知之境外,還得冒著極高有去無回的風險;現代的冒險則是充電與感受當地風情,只要不要做危險的行為,基本上都很安全。兩段不同的際遇,讓我在義大利的假期不僅獲得了眼界,也得到全新地思考模式,景點可以看見風情、建築手法、空間韻味,李清志老師於今年的新作《美感京都》中提到他在京都感受到蘇軾《東闌梨花》的景緻,以「禮失求諸野」來訴說其感。就我個人來說,以人為鏡則可明得失,若以人為景應當有此番感受,在禮樂不復存在的年代,該如何平等地對待他人,又要以什麼樣的感官去感受美好,已是浮於水面的議題。將溫暖地能量傳遞給身旁的人,是每個人都應該學習的課程,而旅行就是最好的校外教學。

arrow
arrow

    何熊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